开篇之前先介绍一下几大NAS系统的关系,FreeNAS、OpenMediaVault、NAS4Free关系:Olivier Cochard-Labbe在2005年创建了FreeNAS项目,后Volker Theile加入该项目作为核心开发人员;2009年12月Olivier Cochard-Labbe发表声明停止为FreeNAS 0.7版本开发新功能后,Volker Theile创建了基于Debian Linux的OpenMediaVault项目,并采用GPLv3授权;iXsystems收购FreeNAS后重写了网页框架和构架在2011年发布了全新的FreeNAS 8版本;2011年其余开发者基于FreeNAS 0.7开发了分支并重新命名为NAS4Free。
分类目录归档:NAS
NAS搭建记
一直对数据的安全意识比较高,多年前了解到了NAS这么个物件,数据越来越多是该装个NAS了。
畅游各大论坛与淘宝,各种硬件加系统都了解了一遍,甚是累人,基于两点考虑:
- 综合比较后觉得上个atom板作为入门兼练手,功耗低节能环保,虽然是渣性能,但也能满足目前的需求,主要是价钱便宜。
- 系统选择是个大问题,要考虑安全性与扩展性,没办法只好把各大NAS系统试用一遍,开源与商业都尽量感受感受,试用之后直接排出商业OS,成本太高。免费版的Freenas、Nas4free、openmediavault、openfiler对比后选择openmdiavault。第一基于debian相对熟悉;第二插件扩展模式潜力大,采用系统也数据分离的存储模式方便以后数据迁移;ZFS文件系统虽然是个好东西,条件有限暂时就不上了。
既然基调定好了那么就开始行动,最终在我大淘宝找到一款DIY的NAS,
主机:Atom525/4SATA/1ESATA/4USB/DC供电/千兆有线
硬盘:1×3T(DATA)1×8G SSD(OS)
内存:1×2G DDR3
由于不考虑raid数据盘暂时一块,以后再看情况添加,内存是本子升级换下,硬件篇全部搞定。
硬盘结构简介
本篇主要探讨硬盘的结构和分区问题,一台完整的计算机都得有存储设备,硬盘是最常用的,这里只探讨传统硬盘,对于固态硬盘暂不讨论。如果想较细致的了解操作系统的安装,硬盘结构不得不了解,我一直认为,独立完成系统的安装是计算机入门的标志,总不能一辈子都找别人装系统吧。
言归正传,硬盘的接口现在大致分为IDE、SATA、SCSI。IDE并行接口已快被淘汰,现在用的比较少了,在个人电脑中主流是SATA串行接口(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串行高级技术附件,一种基于行业标准的串行硬件驱动器接口),其又分为SATA1.0、SATA2.0、SATA2.5规格。现在大多是2.0版,由于2.5升级不大,很多时候统称为SATA2,他们之间显著的差别是传输速度不一样,当然还有其他稳定性方面的差别。SCSI多用于服务器,接口大致就介绍这些,如想了解更多还得了解并口与串口的差别。